东坡肉可能是中餐所有菜肴里最有故事的肉同学,吃它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解它的故事吧。
关于东坡肉的前世今生,自然要从籍其名而名的苏东坡先生说起。
东坡肉的由来
嗯,这个故事有点长。
东坡肉,改良自黄州烧肉,是苏轼谪居黄州时常吃的一道菜。
黄州,就是如今的湖北黄冈。对苏轼来说,是个伤心之地,却也是重生之所。
都说伴君如伴虎,苏先生以亲身经历,为我们诠释了这句话的奥义。
43岁的苏轼,受任湖州知府,上任前深感皇恩浩荡,特地给皇上写了一封感谢信。
皇上一看,这苏轼什么鬼,写个感谢信写得这么晦涩,我都看不懂,那个谁,来帮我翻译一下。皇上就委托新党的小伙伴帮忙看看信。
新党早就不满意这群老帮菜啦,所以一看就不得了,“皇上,这是苏轼对你释放了一个嘲讽技能啊,你看这个字,这个词,还有这句话,分明都是在说皇上你不仅执政能力不行而且智商低啊!”
皇上一听火冒三丈,妈蛋!这个苏轼,我待你不薄,带你升官发财,你不识相啊。行,这样你这官也别做了,人头也别要了,都给朕送回来吧。
但苏轼,也是有小伙伴的人。一看这个形势,大家纷纷都出来打圆场,更有人指出太祖赵匡胤曾经定过规矩,不管怎么样,都不杀士大夫。最后,连身为新党老干部的王安石也看不下去了,上书皇上请求放苏轼一马。
皇上很尴尬,但先祖定的国策不可违,王安石说的话也不能不听。回想一下,嗯,好像也是有点冲动了。那就算了吧,人头还你,但乌纱帽不能还,不然岂不是很没面子?
就这样,马上就要新官上任的苏轼被贬到了黄州做团练副使,就跟民兵副队长差不多个职位吧。
苏先生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但苦闷对文人来说,往往是佳作的孕囊。在这里,苏轼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东坡居士”,著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多篇旷世名作。“苏东坡”之名,流芳千古。
“苏东坡”已经出场了,东坡肉还会远吗?
除了写诗,大文豪也得吃饭。因为官小俸禄低,吃不起什么好东西的东坡居士常常很烦恼。而黄州的猪很多,猪肉便宜,只好时不时买点猪肉回来打牙祭。未可知经苏先生妙手,平淡无奇的猪肉竟越做越有滋味。
这个时候,虽然苏轼已经升级了,但东坡肉还只是普通的烧肉。
东坡肉的发迹在苏东坡东山再起之后。为什么能东山再起呢?因为皇上记忆力不行了吗?当然不是。
因为皇上他...驾崩了。
新皇即位,把苏东坡派到了杭州。于是就有了“东坡处处筑苏堤”的典故,也有了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堤坝福泽万千,百姓为了感谢苏东坡,给他送了很多礼物。以前大家都很质朴,所以送的最多的就是肉。苏东坡看着这么多肉也很苦恼,家里人根本吃不了,那个时候也没有个冰箱。他灵机一动,把肉全部做熟了又返送给百姓们吃,用的就是他在黄州研发出来的做法。
老百姓一吃,我的天呐,怎么这么好吃!
大家都迫切的想知道是怎么做的,苏先生就放出了“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烹调经验。但配料什么的始终未可知。
有一次有人听见发肉的人喊说,“这肉配酒吃更来劲啊!”就以讹传讹,说肉里要放酒,于是老百姓们纷纷效仿。其实,人家只是建议说吃肉的时候配点酒喝而已。
但加了绍酒的烧肉,味道竟然更棒了。
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能没名字?苏杭一带文人墨客居多,黄州烧肉这种烂大街的名字怎么入得了眼。
对,这是东坡先生发掘的菜式,不如,就叫东坡肉好了。
zang~zang~
灰袍变白袍,集美味与逼格于一身的东坡肉终于横空出世!
你们说,我明明是一个美食博,为什么花这么大功夫来讲历史呢?
其实,这是一个考核。考核你们的耐心是不是都充值到位了。
因为东坡肉的制作总耗时在4个小时以上,连看文章的耐心都没有,还做什么菜?
好,通过考核的人儿们,来看看具体的步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