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提示,对食物历史长文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跳过喔)
食物,作为一种文化,可以传达出许多信息,地理、气候、农业和历史等,应了一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借着焖饼子,我了解甘肃敦煌、新疆巴里坤、木垒地区相似的食物特征和不同的特点。
我根据查到的资料在一张新疆甘肃三维地图上标出了焖饼美食的食用地区:甘肃敦煌、新疆巴里坤、木垒(见第一张图)
羊肉焖饼的当地传说(下面还有很多传说):
木垒:有人说,木垒地区最好吃的面食就是羊肉焖饼子,木垒的羊肉好,焖得饼子比肉还好吃。
传说“羊肉焖饼源于元代,当年成吉思汗西征,一日,军情紧急,成吉思汗急令军队生火做饭,让士兵吃饱好迎接战斗。因为时间紧,军队的伙夫为了争取时间,将宰好的羊肉倒在锅中炒,由于正值夏季,干粮都晒得干硬,伙夫便将干饼也倒在锅中与肉一块儿焖,饭很快就好了。成吉思汗吃了后觉得很好吃,就有了羊肉焖饼这道菜。在回归途中,有两个军中老伙夫留在了独山城,随后他们将羊肉焖饼改进后,传给了当地汉族人。”
我说,似乎在亚欧大陆,历史上只要有蒙古人所到之处总会留下美食故事,又似乎成吉思汗永远是那个为当地饮食注入新元素的吃主。(见印度咖喱炖肉菜谱)
巴里坤:有人说羊肉焖饼的故乡在巴里坤,是古丝绸之路北新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为历代中原地区连接西域的中枢。这里人们千百年来胡汉融合,与草原相互依存,善于烹制牛羊肉与面食。
关于巴里坤羊肉焖饼有这样一个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把纪晓岚贬发到乌鲁木齐。途中经过里坤县,县令敬重纪晓岚,想款待他,可是戴罪之身怎可享用奢华美食?此县令脑洞大开,在焖羊肉上盖上几层贴饼子,粗陋的白饼下藏着肥美的巴里坤羊肉,饼肉交融,滋味让纪大人念念不忘,传为美谈。”
敦煌:当地朋友告诉我焖饼子家里做得最好次,干嘛出去吃啊。老百姓家里不仅做羊肉焖饼子,也做驴肉、牛肉、鸡肉的。
当地习俗,如果你找了一敦煌姑娘,第一次上门,如果老丈人招待你吃“焖饼子”,那你俩这事基本就算成了。”
当时我对于以上都没感觉,直到某一个零下23度的夜里,一个人打车去吃胡杨焖饼,当吃上第一口裹着汤汁的宽饼时,彷佛得了通关文书,才直观地感受“焖饼子”何等至味啊。
薄薄的面饼层层不沾,看上去是油津津、黄澄澄,吃起来不腻,香酥可口,闻香就会令人食欲大增。
香气也归功于香豆子,胡卢巴属,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味香料,更是新疆、甘肃地区做花卷、油香、焖饼等必放的调味品,灰绿色豆粉,气味十分独特。
在敦煌吃过焖饼子之后,我便做了以上这些功课了解,还在厨房自学起来。今天分享自己挺满意的牛肉焖饼子。
贴士⚠️:
1. 红烧牛肉的肉质很重要,可以拍松弛再下锅,或者炖煮久一点到肉质酥而不烂,牛里脊容易熟,比较嫩。
2. 烫面饼放冷了不硬。